近日,《瞭望》新聞周刊播發(fā)多篇稿件,調查黃河變清真相,獲得廣泛關注。初步估算,各種減沙因素導致每年減少入黃泥沙7.6億多噸。那么,濟南段的黃河是怎樣的情況?濟南段黃河在泥沙治理方面所做的工作有哪些?

現(xiàn)場探訪:現(xiàn)場探訪:

  百里黃河水清無波

  26日下午5點,黃河百里風景區(qū)內,秋風不烈,水面不興,一切都那么平靜。水流不算大,不遠處的河中心,還能看到裸露的河床。水面上透出薄薄一層土色,似乎也不再那么渾濁。坐在壩上逗孫女玩的王大媽說,“黃河水不應該是渾黃的嗎?不是說,跳進黃河洗不清嗎?現(xiàn)在咋這么清?”黃河水變清,似乎附近不少居民都注意到了這一現(xiàn)象,看著清清的黃河水,心情也好了很多。

  數(shù)字為證:

  1立方米水比過去減少10公斤泥沙

  濟南黃河河務局副總工程師杜云嶺介紹,目前濟南段一立方米黃河水里只有兩三公斤泥沙,而過去一立方米能產十幾公斤泥沙。

  黃河的渾水是怎么來的呢?杜總工介紹,黃河水與長江屬于同一個源頭,黃河水自蘭州段之前都是清水,經過陜西黃土高原時才開始變黃,“變黃的原因是水土流失。”汛期黃河泥沙量最大,占黃河總泥沙量的90%。泥沙太多,河床淤積,河道就要抬高,形成懸河。

  黃河泥沙問題也曾讓黃河下游陷入淤積和斷流。上世紀70-90年代,黃河經常斷流,沒有水,泥沙沖不下去,在河床上堆積,河床抬高成平面,有的汽車都能從河床直接開過去。

  黃河變清原因1

  小浪底水庫“攔渾排清”攔住泥沙

  杜總工介紹,小浪底水庫在設計之初就考慮到了泥沙多的情況,進行了攔沙蓄水設計,名曰“攔渾排清”。水庫下方是一個巨大的攔沙蓄水窟窿,110億立方米的窟窿,75億立方米攔沙,40億立方米調水。該工程從2000年開始運行,預計攔沙期為14年,但目前僅淤積32億立方米,其承載能力能達到2030年左右。

  混著泥沙的黃河水經過小浪底水庫時,泥沙沉入蓄沙池,水自然就變清了。1999年小浪底水庫下閘蓄水后,即進入攔沙運用,2000年~2015年,黃河下游年均輸沙量僅為0.64億噸,較1950年~1999年均值減少11.39億噸。

  黃河變清原因2

  中上游植樹造林減少水土流失

  中上游減少水土流失也是泥沙減少的重要原因。杜總工介紹,中上游地區(qū)植樹造林、退耕還林、增強植被覆蓋率,同時在容易水土流失的地方建設攔沙壩,一個個攔沙壩將泥沙在進入黃河之前就成功截留。

  比如,經過30多年治理,鄂爾多斯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度達50%。2016年8月17日,鄂爾多斯出現(xiàn)歷史極值降雨,由于水土保持措施見效,當?shù)厥畻l入黃一級支流沖淤變化不大;暴雨中心西柳溝推算徑流量可達7176立方米每秒,可實際只形成了3000立方米的流量。榆林市僅因淤地壩建設,就減少三分之一水土流失。

  黃河變清原因3

  強降雨減少也降低了水土流失

  “此外,近年來強降雨減少也降低了水土流失的可能性。”杜總工介紹,水土流失減少,混入黃河的泥沙自然減少。到了小浪底泥沙被攔截后,水庫為保障工農用水也會進行一定的蓄水,這樣到達下游的水不僅清而且相對小,較小的水流無法帶動泥沙,因此水在下游基本是清的。記者在黃河河務局看到,2016年1-8月,進入山東各地水量含沙量比歷年減少96.3%-99.1%;2017年1-8月,進入山東各地水量含沙量減少96.7%-99.3%。

  黃河變清原因4

  每年一億噸黃河泥沙被挖走

  同時,采沙熱也是近十年黃河泥沙減少的原因,晉陜峽谷河段,采沙場星羅棋布。沙場工人介紹,黃河沙是天然水洗沙,是最好的建筑沙。沙場一天可挖沙20多卡車,一車能裝30噸。在順綏德縣沿黃公路前行30公里,在綏德一側有31個沙場,對岸的山西柳林縣還有27個。在山西興縣、吉縣、河津等河段,也存在相同量級的沙場。在密集的沙場背后,每年一億噸黃河泥沙被挖走。

  展望

  黃河泥沙“根”治難

  面對黃河變清的話題,杜總工沒表現(xiàn)出太多興奮,他說黃河變清與很多因素有關,“根治黃河非常難”。而且黃河變清并不意味著黃河的泥沙真正減少了。

  “小浪底水庫蓄沙池的使用年限預計能到2030年,泥沙填滿蓄沙池,就必須再將泥沙一點點放出來,不然會影響正常的泄洪調水。”他說,屆時,黃河水還會再次變黃,他期待那時能有更先進的技術,改善黃河泥沙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