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報廢汽車是個力氣活,馬剛費力地掄著大錘拆解油箱。
劉現忠干這一行已經29年,雖然工作比較繁重,但他非常樂觀。
劉衛東正拖著拆解好的車門放到指定位置。
劉現忠用氣焊將報廢汽車的車門切割掉。
切割時,氣焊里冒出的火焰溫度高達1000℃,衣服上早已滿是窟窿,皮膚上也有不少疤痕。切割油箱附近的生銹螺絲,離油箱只有不到半米距離,隨時存在爆炸危險。這些很多人遠離的工作,都由汽車拆解工來完成。
5月2日,記者來到淄博市高新區福利汽修廠時,幾個拆解工正忙著對付那些“大家伙”。諸多程序中,最精細的工作要數氣焊工。劉現忠今年50多歲,做氣焊工已經29年,有時仍會被火舌燎到皮膚。拆解油箱部分最讓人擔心,因為部分車輛年久失修,單純拆解很難操作,劉現忠只能拿著氣焊在油箱附近切割。如果油箱里還有油,就存在爆炸的危險。工作時,劉現忠會戴上厚厚的皮手套、墨鏡和灰色帽子,全副武裝,看起來很酷。
紀華和劉衛東是聾啞人,他們有20年從業經驗。紀華的工作比較單一,在氣焊切割部位澆水降溫。這樣的工作,每天要重復上百次,手麻腰疼是常有的事;劉衛東今年40多歲,負責內部拆解、卸掉車門。
拆解工作看起來簡單,而實際操作起來卻非常繁瑣。光是內部拆解,就常常讓他們累到筋疲力盡,再加上氣焊高溫的烘烤,讓他們鍛煉出了異于常人的忍耐力。
程序雖繁雜,一輛汽車的拆解用時卻不長。僅僅一個小時,剛剛還完整無損的汽車,就被拆得七零八碎了。據介紹,一般拆解一輛車只需四個人。一人負責切割,一人負責降溫,一人整理被拆解的零件,還有一人開鏟車配合他人翻動車輛。據了解,該廠一年拆解1000輛廢舊汽車,每天拆解數量不一樣,多時十幾輛,少則三四輛。
“我們有時把汽車看成是變形金剛,拆解時就多了幾分趣味。盡管對汽車而言有幾分殘忍,但當車輛走向生命終點時,只有拆解,才能保障人們的安全。”拆解工人劉現忠說。這個力氣活兒工資不算高,過去工人們每月能領到千元,今年工資才有所上漲,大約兩千元了。據該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回收的車輛主要來自公交公司和企事業單位,私家車很少,而隨著企事業單位車輛減少,企業的經濟效益也在下滑。
記者采訪中了解到,該廠50多名工人中,僅殘疾人就占了30多個,多是聾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