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志平老人還在“回家”的路上,但即使他獲得戶籍,如何安度晚年仍將是個問題。記者了解到,山東省每千名老人擁有機構養老床位不到30張,今后大量老人養老仍然以居家養老模式為主。但仍在籌建中的居家養老機構,缺少國家鼓勵政策,其合法身份還有待認可。
“穿針引線”者為何如此緊缺? 每天工作超10小時仍顧不過來
“劉奶奶75歲,每月只有400元撫恤金,我們給她制定花錢規劃,150元買藥、100元買菜……”
9日,在濟南市市中區七里山社區,養老服務專職社工李國青忙得不可開交。李國青來自濟南一家社工服務組織。2011年,她與另一名同事來到七里山社區,開展了名叫“快樂老家”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項目。在濟南市,這樣的項目組織還有7個。這個由民政部門出資、社區街道出場地的項目,在兩年內為轄區幾乎所有老人完善了“緊急呼叫”電話,建立了13個老年互助組織和300多人的老年QQ群,并由香港中文大學支持,在社區開辦各種便民活動。他們甚至正在爭取省立醫院到七里山社區“醫院入戶”,方便老年人就診。
不過,在整個七里山社區9萬多居民當中,這樣的獨居老人有1242名,占全部老人的28%。其中,65歲到89歲之間的老人占大多數。但2013年,七里山小區的專職社工減至只有李國青1名,她全年的活動費用和自己的工資只有5萬元,另外有四五名臨時社工和志愿者幫忙。李國青說,他們每天工作10小時以上。即便如此,有的老人,一個月也只能去看望三四次。
“現在鄰居我們都不認識,平時只有李社工聯系大家。”63歲的安繼祥老人說,如果沒有社工“穿針引線”,大家很難實現互信互助。
但李國青坦言,社工只能在組織和心理上給老人歸屬,無法代替醫療、家政等服務機構的職能,如今他們面臨的問題便是,想要給老人找個護理員,甚至家政服務員,都不是一件容易事。
培訓機制是否該完善了? 高級養老護理員全省僅190人
去年底,我省出臺《加快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其中鼓勵發展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老年人配餐送餐中心、家政服務公司等多種形式的養老服務實體,為老人提供助餐、助潔、助浴、助醫等專業化服務。
濟南市民聶建立“參照”政策,在濟南籌建了第一家上門養老服務機構。聶建立說,上門養老服務,包括給老人泡腳、按摩、推拿,給臥病老人喂流食、插導管,甚至為老人做家務。不管是健康老人,還是失能老人,他們都有專門的護理人員登門照顧。“一個小時36元,論次也可以,一個月十來次,也就是四五百元。”
但是在網上“貼出”招聘啟事以后,他卻發現很難找到既有行醫資質,同時還能提供家政服務的護理人員。
濟南市阿里山老年公寓負責人劉美吟告訴記者,持證上崗與非持證上崗的護理員在護理技術上存在很大差別。“專業護理師,就是高薪也很難聘到。”
我省目前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約為1500萬人。但省民政廳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促進處處長蘇道義告訴記者:“去年有養老高級護理員資格的人全省只有190人,今年我們打算培訓300人。培訓機構我們還在選擇,鑒定機構還未批下來。”
蘇道義說,按照省、市、縣三級分別培訓高級、中級、初級養老護理員,如果區縣一級沒有培養出初級護理員,那么中級、高級護理員培訓勢必受到影響。而這成為現在護理員稀缺的重要原因。
鼓勵政策能否更詳實? 居家養老機構“身份”很尷尬
這個問題同樣困擾著聶建立。他告訴記者,新興居家養老服務機構,在工商和民政部門,這類機構都沒有準確的定位。由于專業護理人員的缺失,這家計劃覆蓋全市上百萬老人的居家養老服務機構,如今只有一名醫師和十幾名工作人員。
省民政廳民間組織管理局工作人員說,在非企業單位注冊當中,并沒有上門養老服務這一項,大多數老年服務機構都是老年公寓性質。而聶建立不得不在工商部門登記,而登記的經營范圍也是“特批”的。“老年公寓的經營叫做老年照顧,我們單位加了兩個字:‘上門老年照顧’。”聶建立說。
遇到“身份”難題并非聶建立一人。在濟南建起一個700多平方米的養老服務中心,平時給幾百個老年人上健康課、做理療服務的樂陵萬家居家養老服務中心也遭遇到同樣的注冊難題。
作為專業養老服務機構,醫療服務與家政服務是敏感話題。“新型養老機構很特殊,需要有心理疏導、醫療護理,還要有家政項目,但是現在的行業準入都是單一性的。”省商務廳商貿服務處調研員王玉潔告訴記者。
“這方面,國家已經出臺了相關服務的資質,這類服務機構今后需要雙重許可。”蘇道義說,今后,居家養老服務機構不僅要在民政部門申請,還要在工商部門登記。居家養老服務機構的準確定位,可能還需一定時間。
蘇道義和王玉潔均表示,居家養老服務需求雖然是市場需求,但在國家政策還不明朗的情況下,很難調動各方面積極性,整個產業仍然很難做起來。(齊魯晚報 張榕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