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知“蟻族”
文/《財經國家周刊》記者 張耀蘭 李方軍
以學歷資本為代表的文化資本,在中國階層晉升過程中發揮的作用及機制究竟是什么
2007年至今,廉思對于“蟻族”的跟進式調查,已經6個年頭了。這6年無論是研究者還是被研究者,都發生了很多改變。
6年里,廉思讀完北京大學政治學博士后,到了外經貿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擔任副教授。廉思的身體開始發福,廉思課題組的團隊換了一撥一撥的人。
“蟻族”曾經大量聚集的唐家嶺拆了,電視劇《蟻族的奮斗》中的唐家嶺只存在于一代“蟻族”的記憶中。后唐家嶺時代里,當年的“蟻族”一部分散落到北京城市的各個角落,一部分去了外地或是回到了自己的家鄉,關于奮斗的故事換個場地,繼續上演。
廉思最新的調查發現,“蟻族”的變化讓人喜憂參半:群體規模在增大,學歷層次在提高,聚居類型在變多,經濟狀況在改善,權益保障在增強。另外據廉思的調查數據,“蟻族”群體中研究生學歷比例又有所提高,達到7.4%,“碩蟻”正成為一種新趨勢。
然而廉思也發現,“蟻族”的住房條件依然差,生活環境依然存在隱患,社會不公平感仍然強。正是對于“蟻族”現狀的擔憂,讓廉思一直保持對“蟻族”的持續關注。
城市新移民
廉思的思路是在不斷地調研過程中隨著調研主體的變化而形成的。
隨著調研的深入,廉思發現“蟻族”的范圍開始擴大,與白領的重合度越來越高,相當一部分人“白天是白領,晚上是蟻族”,他轉而開始關注“白領”群體。
在這個過程中,他又發現“蟻族”和“白領”大都屬于在改革開放之后社會流動加快的背景下形成的移民階層,于是他將研究的視野擴展到青年移民群體中的第三種人——農民工。2012年5月到10月,廉思帶領課題組完成了北京新生代農民工調查。
正是在這些循序漸進的調研中,他腦海中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概念——城市新移民。
由廉思主編的中國第一部青年藍皮書《中國青年發展報告》2013年出版。在“轉型‘三峽’中的新移民宣言”一章中,作者將“城市新移民”定義為:年滿16周歲且1980年以后出生,在城市工作、生活而沒有取得該城市戶籍的中國大陸地區居民。“戶籍”成為一個最重要的考量指標。
研究報告指出,這一群體具備“雙重邊緣人,難融入城市,難重回鄉土”、“群體規模龐大,內部分層且聯系緊密”、“輿論表達銳化,爭取話語權利”、“住房條件較差,聚居特征明顯”等特征,明顯區別于城市青年和農村青年。
廉思在近6年對新生代移民階層的實地調查中發現,白領融入當地社會的程度和需求最高;其次是作為第二梯隊的“蟻族”有可能融入,因為有上升的可能性;最后是農民工,他們最不可能融入。
根據廉思課題組的保守估算,當下中國城市新移民的數量高達1.5億人左右。他們既是社會變革的推動者,也是社會變革的承擔者。他們既有青年的特點,也具移民的特質,是中國工業化、現代化進程的一個縮影。他們在夢想與現實間彷徨奔走,在機遇與挑戰中艱難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