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幾萬元讀個大學,出來很有可能找不到工作,幾萬元錢白白丟了。即便大學畢業出來找個工作,月薪也不過兩三千元,“和高中畢業就去打工能賺到的工資幾乎一樣,浪費了錢還浪費了四年的時間,不值!”
大學四年學費加生活費要8萬,如果高中一畢業就打工,四年至少賺8萬,一來一回就是16萬。這16萬可以首付買房子,或開店做生意都能賺錢。拿去讀大學,畢業后也許找不到工作,或者找到工作每個月兩三千元,又要四五年才賺回這16萬。讀大學是“肯定會失敗的投資”。
撿垃圾都比讀書強,我們門口撿垃圾的每年都能賺兩三萬,很多大學生出來都賺不到。我的錢都是辛辛苦苦賺來的,為啥子要白白丟給大學?讀不讀大學可能過的生活都一樣,那為啥要繞一個大圈子?我都養她到18歲了,也盡到責任了。
上大學有沒有用,讀書有沒有用,不妨把功利的思想壓一壓,把眼光放長遠一些。比如此前有清華、北大的畢業生擺地攤、賣豬肉等。但事實證明,一些經過大學教育的人,他們的學識增長了,素質提高了,獨立思想能力具備了、科學的思維方式樹立了,其一樣能夠在擺地攤、賣豬肉等事情上,做出一番事業。其接受大學教育所培養與具備的素質與品質等,無疑已經根植于身心,會使他們受益終身。
什么是好的閱讀?就是不斷開悟的閱讀。讀遍別人的書,最終是為了讀懂自己的心。我們只有讀懂了自己的一顆心,再去看世相人心,自己的智慧才會更透徹。
“通過讀書,人們可以進入他人的人生,感受他人的情感。當你深入到另一個男人或女人的內心生活時,你的人生得到拓展,生命因而不朽。讀書的另一個好處是,可以更好地認識這個世界。每一本書都是現實的反映,一個獨立的世界。
阿根廷人愛看書。最近,阿根廷媒體有一項調查,阿根廷有未成年子女的家庭中,約49%的家長至少每周陪孩子共同看過一次書,其中9%的家長每天都會抽出一些時間,陪孩子讀書。
國不乏讀書多而最終讀成腦殘和廢紙簍的書呆子,他們不僅缺乏鮮活的思想,而且缺乏判斷力、行動力和創造力。。知識就是力量,這話沒錯,但知識有可能轉化為正能量,也有可能轉化為負能量,要視乎知識由誰掌握而定。
一名從高校出走的男子,“失蹤”10年后,終于在近日跟家人團聚了。在刨根問底之下,吳某終于說出了出走的原因。他說,當時之所以離開學校,是漸漸覺得上大學沒什么用,甚至不能幫助自己在畢業后找到工作,純粹在浪費家里人的錢,就想出去闖一闖。
近來,沉寂多年的“讀書無用論”再次潮起。北京大學教授陳平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這是個偽命題,它其實反映了人們對于當下大學教育的懷疑。每年高考競爭非常激烈,可見大多數人并不認為“讀書無用”。
3月19日,剛剛獲知2014年考研國家線的66歲“奶奶大學生”仝正國告訴記者:她的成績比分數線低了59分,看來今年又無緣復試了。看罷,不禁讓人想起前一陣子網上頗有爭議的讀書無用論,引發學者和相關人士的爭論。
大學畢業生起薪不如農民工,最難就業季,工作壓力大自殺……種種負面情緒充斥著新一代的大學生,“讀書無用”再次刺激到很多人的神經。難道我們上學就是為了找個好工作掙個高工資嗎?我們真的不應該簡單地把讀書看成一場投資。
老師的作用是,誘導學生無時無刻的去學習,而不是傳授方法,學生最重要的是發現自己的長處在哪里,興趣是什么,并為之努力
讀書是為人服務的,不能讀死書,要讓書“活”起來。
一流人少讀書,二流人多讀書,三流人不讀書。不是“讀書無用”,而是濫讀有副作用。傳統意義上的學習,拘泥于書本,停滯在校園,溫馨在家庭的書房,都是一些幼兒園的東西。在風雨中飄搖,在生與死的考驗當中沒有倒下的,生存下來的才是真正的知識。
有市民認為,公交車收車太早。那么,濟南公交是否應該延時或者在主干道上增開零點公交呢?
國家規定,經營性公路的收費期限最長不超過25年,而濱州一座收費逾27年的黃河大橋,仍將再多收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