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孔府菜
孔府宴尊崇孔子的飲食思想與主張,在時代的長河中不斷演變,歷經漢、唐宋的發展,到明清時期得以完善。孔府菜廣泛吸收了以魯菜為代表的北方菜和以蘇菜為代表的南方菜的烹飪技術及其風味特色,同時還兼收了大量皇宮御膳的烹飪精華。時至今日,孔府菜與時俱進,在不斷的創新發展中彰顯其別具一格的風采。
孔府菜的用料極其廣泛,上至山珍海味,下至瓜果菜豆,大多就地取材,以鄉土原料為主;講究粗菜細作、細料精致,秉承了孔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飲食原則。
孔府菜的另一大特點是文化韻味濃厚,菜名常與典故或傳說相聯系,富有傳奇色彩!霸姸Y銀杏”便是其中的一道甜品。相傳,此菜首次獻之筵席時謂之“蜜蠟銀杏”,衍圣公嘗此菜時認為味道雖好,但其名不雅。他經了解后知所用銀杏取之孔府“詩禮堂”院內的古樹,當即賜名“詩禮銀杏”,借此紀念孔子“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的垂訓,寓意深刻。
孔子不僅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而且還是齊魯禮儀和文化的傳人。形形色色的禮儀,大到國賓之禮,小至對日常生活的理解,在孔府無不體現得淋漓盡致,在孔府宴中更為突出。方桌高椅、大盤大碗、肴滿饌豐,孔府宴席具有北方民眾豪放雄渾之風格;賓主進食之禮,侍尊長飲酒之禮等社交禮儀更充分印證了孔子“禮”的思想。在收獲的季節,孔府會采用各種源自農田的農作物作調味食材,再用雜糧制成餅一同卷起食用,此道菜稱為農家大豐收(山東煎餅卷大蔥咸魚搭配醬)。該菜式除了祈福五谷豐登外,還寓意學生在學業上學有所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