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的午后,和先生慵懶的呆在空調房里,一杯綠豆湯,一份自制的綠豆糕,綠豆糕進入嘴角的瞬間即被融化,綿軟香甜的味道彌漫開來,頓時神清氣爽!
炎炎夏日,綠豆是人們最喜歡的粗糧,綠豆湯清熱解毒,是三伏天必備的“消暑冷飲”。熬煮綠豆湯剩下的綠豆,可以做成綠豆沙,綠豆沙的制作(具體做法請點50圖詳解完美不變紅的綠豆湯及綠豆沙——牛奶綠豆沙沙),綠豆沙經炒制可以做成糕點——綠豆糕,可謂夏日消暑“第一糕”。
中國最早的綠豆糕源自山西運城鹽池,那里有一條山脈稱中條山,山北面有一條狹長的湖泊,就是運城鹽池。傳說在很久以前,有個山東人李壯,他的妻子叫東亮,年輕美麗又聰明。在那個兵荒馬亂民不聊生的年代,夫妻二人為了生計到處謀生,走到山西鹽池附近時,聽說那里需要挖鹽的苦力,李壯夫婦就決定留在這里,進行汗水泡太陽的產鹽勞動。他們倆口子住在池南大李村,李壯是個勤快人,每天天不亮就出發,天黑才回來。就這樣早出晚歸,雖說他很有力氣,但也經不住長期的超體力勞動,還有那鹽池上空的毒太陽的強烈照射,腳底下鹽田發出皚皚白光的刺激。妻子見丈夫每天都筋疲力盡,十分心疼,于是就想辦法,給丈夫補充營養。
在炎熱的夏季,妻子總是熬一大鍋綠豆湯,讓丈夫帶到鹽池下解渴去火。天長日久,東亮覺得熬湯剩下的綠豆扔了太可惜,她想要是能把綠豆做成食品,也許能讓丈夫抵擋一陣子饑餓。猛然間想起臘月天買下的蒲州大柿餅,還有十來斤沒有吃完,經過考慮,東亮終于想出一個兩全齊美的辦法。她將煮熟的綠豆去皮,用手掌拍成面,將柿餅去核用刀切成塊,一層綠豆面,一層柿餅塊,裝入盒中,用鍋蒸了蒸,然后放置于水甕之中冰。第二天拿出來用鹽水一浸,倒出來切上好大一塊讓丈夫帶到鹽池去,丈夫吃了連連夸獎好吃。可是幾天下來,丈夫發現這好吃的東西卻不經餓呀,就和妻子商量有沒有什么法子增加飽腹感。
妻子思索了一個晚上也拿不出法子,偶爾的一天,在她隨同丈夫下鹽池時,無意間看見一個趕車馱鹽的車把式正在喂牲口,她讓丈夫先走,就認真觀察起來,那牲口吃的是豌豆。她就問車把式,“老哥,為什么要喂牲口吃豌豆?”車把式就告訴她,牲口吃了豌豆勁大任再高的坡都能上去。她就向車把式問到,“老哥,能不能賣給我幾斤豌豆?”車把式爽快地說“大嫂,什么賣不賣的”,便將剩余幾袋口袋包的十斤豌豆全給了她,并說以后還需要多少我給你帶多少,李壯妻子東亮感謝再三,拎上豌豆回家。
她將豌豆煮熟去皮仍象用綠豆摻柿餅的辦法泡制好,讓丈夫李壯帶鹽池下去吃,丈夫回來后就對她講,今天你用什么好東西做的,不但好吃,而且耐飽,干起活兒力氣增強了不少,問妻子她說不好意思,有什么不好意思,就實話實說,妻子就說用豌豆,李壯“咳,原來是這么回事”!